三益农业网

养殖螯虾的疾病预防

热度:138℃ 发布时间:2024-06-15 15:50:58
    最近几年来,随着对螯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已陆续开展了螯虾养殖试验,有些地方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目前养殖的主要品种是克氏螯虾和从澳洲引进的红螯螯虾和麦龙螯虾等。其中,克氏螯虾因其适应性强,苗种来源广,养殖成本低而被作为主要的养殖对象。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疾病预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总体来看,螯虾养殖过程的疾病很少,这主要与目前通行的低密度养殖模式有关,但某些疾病可对螯虾的养殖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螯虾养殖刚刚起步,有关螯虾疾病方面的资料比较缺乏,而国外养殖历史悠久,研究也比较深入,现将收集的有关国外螯虾养殖疾病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一、螯虾瘟疫:这是螯虾的真菌性疾病,病虾受到真菌Aphanomycesastaci的感染,易造成大量死亡,有时会使整片水域的螯虾全部死亡,克氏螯虾对该病有天然的抵抗力,不会发病,但可以作为该病的携带者,感染红螯螯虾、麦龙螯虾、中华绒螯蟹等其它水生甲壳类。受感染个体最初无明显外观症状,时间稍久,便会在腹部两侧的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病灶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会变为棕色。该病的真菌主要感染螯虾的软组织和表皮,菌丝体可沿神经索生长,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体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发病时螯虾活力降低,生物节律破坏,白天可在池边发现大量螯虾,机体运动机能失调,容易翻倒,呈腹部朝上的姿势,无法翻正,濒死个体运动机能丧失,多腹部朝上死亡。此病目前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但漂粉精可在体外杀灭该病原体和游动孢子,但对感染个体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国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改善养殖环境来进行预防,对发病水域进行隔离和严格消毒,由于游动孢子怕旱,故对池塘进行曝晒可有效预防该病,此外,碘伏对此病也有一定疗效。由于我国目前养殖对象多为克氏螯虾,对该病有天然的抵抗力,故对螯虾的养殖危害不大,但由于该病也可感染其它甲壳类动物,故在进行河蟹和青虾的养殖时,应注意清除池塘中的克氏螯虾,防止进行种间感染。    二、霉菌病:是广泛存在于鱼类和螯虾等水生生物的疾病,病原为Saprolegniaspp,现在已从多种螯虾的身上分离出该病原体,产生的游动孢子主要从虾体受伤部分感染,有时会造成养殖螯虾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20%以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在受感染的螯虾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该病629主要由于养殖条件恶化引起,目前无特别的防治手段,发病特别严重的池塘可使用食盐全池泼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红点病:主要由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包括Ramulariaastaci,Didymariacambari和Fusariumspp.等,可入侵螯虾的体表和鳃。受感染个体体表可发现火烧样斑点,直径可达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色的边缘,可造成螯虾大量死亡,但多发病于精养池塘中。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福尔马林对其有一定疗效。    四、腐壳病:由可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引起,患病虾外骨骼几丁质被细菌缓慢分解,表现为甲壳变黑,并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会深入组织内部。从总体上看该病危害不大,但严重时也会造成螯虾死亡。本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恶化和养殖密度过高引起,通过改善养殖条件和调整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防治。    五、假单胞菌病:为螯虾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感染个体表现为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容易造成大量死亡。主要传染途径是受伤,不洁饵料和同类相残也是传播本病的途径。目前无特别有效的办法进行防治,但改善养殖环境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六、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行动迟缓,革兰氏染色阳性,无特效防治办法。    七、原生动物病:由原生动物Psorospermiumspp.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机体,一般感染不严重,但偶尔也会造成螯虾大量死亡。受感染个体的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目前对其传播机理和治疗方法尚不清楚。    八、吸虫病:主要由并殖吸虫(Paragonimusspp.)等感染,河蟹和其它虾类也会受到感染。一般性的感染不会造成死亡,但可使螯虾的生长停滞,感染的伤口可引起二次感染,引发其它疾病。此外,感染此病的螯虾若烹调不当,病原体可感染人体。感染个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有大量的虫体节片存在。此病较易发生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主要的防治办法是尽量消除池塘中的螺、蚌。    九、涡虫病:主要由涡虫感染引起,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淡水甲壳类动物,如各种虾、蟹等。涡虫主要寄生在螯虾身体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受感染个体的体表肉眼可发现大量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螯虾的正常生长,但由于在体表大量附着,并且可将卵黏附于螯虾体表,可使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并影响商品虾的外观。使用0.5%的福尔马林浸浴1分钟可除去涡虫,在池塘中泼洒食盐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通过促进螯虾蜕皮除去。    十、环节动物病:主要由水蛭感染引起,一般寄生或共生在螯虾的鳃部,可吸食螯虾的体液,伤口可产生二次感染,长期寄生在鳃部可引起鳃部发黑,但由于寄生数量很少,一般危害不大。    十一、白尾部: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患病个体尾部肌肉逐渐变为瓷白色,使尾部肌肉僵硬,可造成大量死亡。此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使螯虾受伤引起,尤其在幼虾和亲虾投放时易引起该病。目前无有效防治手段,主要是在操作中尽量避免使机体受伤,投放幼虾和亲虾时用盐水消毒等。    十二、杆状病毒病:由杆状病毒感染引起,无明显外观症状,受感染个体的肝胰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但一般不会造成螯虾死亡,在精养池塘中可使螯虾生长迟缓,但整体危害不大。    综上所述,螯虾养殖的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养殖条件恶化引起,而且大部分疾病无特别有效的药物可进行防治,往往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由于目前螯虾养殖模式多为粗养,单位放养密度不高,因疾病造成的损失尚不明显,但随着各地陆续开展螯虾的精养试验,我国螯虾养殖产量将很快增加,疾病的防治问题也将突现,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另外,根据报道,螯虾瘟疫是欧洲螯虾养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并可传染给中华绒螯蟹,我们在进行螯虾养殖时,应注意进行预防,以防止该疾病在不同养殖品种间的传播。
  • 养殖技术推荐
更多+
孔雀养殖怎么消毒

孔雀养殖怎么消毒

孔雀舍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及灰尘。以免降低消毒质量。喷雾消毒时,喷口不可直射蓝孔雀,药液浓度和剂量要掌握准确,喷雾程度以地面、墙壁、屋顶均匀湿润和蓝孔雀体表稍湿为宜。水温要适当,防止孔雀受冻感冒。消毒前应关闭所有门窗,喷雾15分钟后要开窗通气,使其尽快干燥。进行育雏室消毒时,事先把室温提高3~4℃,免得因喷雾降温而使雏蓝孔雀挤压致死。种类消毒剂交替使用,每月轮换一次。孔雀群接种弱毒苗前后3天内停止喷雾消毒,以免降低免疫效果。...

12-08

农村沼渣如何养殖蚯蚓?

农村沼渣如何养殖蚯蚓?

农村如何利用沼渣饲养蚯蚓?沼渣养殖蚯蚓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益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沼渣处理沼渣捞出后,摊开沥干2天,然后与20%铡碎稻草、麦秆、树叶、生活垃圾拌匀后平置坑内,厚度20-25厘米。蚯蚓放养应均匀移入蚯蚓,并保持65%湿度。场地管理蚯蚓生活适宜温度为15℃一30℃,高温季节可洒水降温,室外养殖不可曝晒,应有必要蔽阴设施。气温低于12℃时,覆盖稻草保暖,保持65%湿度。经常分堆,将大小蚯蚓分开饲养。防止伤害预防天敌,如水蛭、蟾蜍、蛇、鼠、鸟、蚂蚁、螨等,避免农药、工业废气为害。养殖环境养殖场所...

12-20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喜欢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的疏松土壤中,野生状态下的土元多生活于灶间、墙角、落叶树林下的腐殖质土壤及碎石间,入土深度可达0.5-0.6米。白天入土休息,傍晚开始出来活动、觅食、交配。夜晚7-12时是土元活动的盛期。土元为杂食性动物,喜食多种蔬菜叶、根、茎、花、多种树叶及各类杂粮,也吃动物性残渣、粪便等。野生状态下的土元生长周期为2.5-3年。5-11月为土元的活动期,气温在13℃以下入土休眠,不食不动、抗寒冷,-10℃时仍冻不死。耐高温,40℃时仍热不死,38℃以上吃食减少,不入土,活动频繁。温度在...

12-21

蝇蛆的养殖技术

蝇蛆的养殖技术

蝇蛆的养殖可用砖砌边高为20厘米,面积为1-3平方米的育蛆池, 或用竹木搭架用塑料盘育蛆,一个直径为50厘米的塑料盘可育蛆1.5公斤仅需3公斤麦麸, 养3-4天即可收集利用,养蛆料的来源较广,不同蛆料的成本有所高低,可以合理选择。麦麸营养成份较高,价格也稍高,一般用来繁殖蝇蛆,价格低廉的酒槽、豆渣等可用来作商品蛆的料。如用麦麸作蛆料,一般1公斤麦皮可生产0.4-0.5 公斤蝇蛆(视麦麸的质量而定),使用时需加水抖匀,干湿度以手捏出水,触碰即散为宜。如果用酒槽、豆渣等半干湿料,使用时不必加水即可培养。蝇蛆的...

12-21

孕蝎的识别方法

孕蝎的识别方法

雌蝎交配初期,靠直观识别其怀孕与否,难度较大。交配过后一段时间,只要留心一下,就可看到一个特征:当雌蝎接触雄蝎时,就迅速逃避,即使被雄蝎追上,也拒绝交配,这表明雌蝎已经怀孕。有些雌蝎在第一次交配后,还愿意同雄蝎跳"交配舞",有可能是复交,也有可能是空怀。只有到几个月之后,雌蝎由于受精后的胚胎发育,前腹部逐渐膨大,就比较容易辩认了。...

12-21

网友评论
评论
发 布

更多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