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养鹅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种鹅养殖是鹅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种鹅的成活率、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达到理想的生产标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抓好综合措施的落实,保证种鹅生产的稳定发展。 1 科学选择场址 1.1 种鹅场要选在地势高燥、向阳避风,远离低洼潮湿的地方,同时也要远离居民区和其它养禽场,最少要离村屯1000m,防止传染病的侵袭。地势要平坦或稍有坡度,以南向或东南向为宜,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场地土壤过去未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原体污染,透气透水性良好,保证场地干燥,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在这样土壤条件下建的鹅场排水良好,导热性较小,微生物不易繁殖,卫生条件好。 1.2 粘土或沙土不宜建场,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在这类土壤上建场时,要在鹅舍的设计、施工、使用和其他的日常管理上采取弥补措施,改变当地土壤造成的缺陷。 1.3 种鹅场水源要充足,位置适中,水质良好,水中不含病菌和毒物,无异臭或异味,水质澄清。供种鹅运动的水源最好是流动活水,水深1~1.5m左右,便于种鹅运动及配种。有水上条件的种鹅在水上配种的受精率比旱地高10%左右。 1.4 此外,还要做到交通便利,电源可靠,以保证生产的需要。 2 搞好雏鹅培育,确保鹅群发育的整齐度 雏鹅生长发育快,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能力差,育雏期间在搞好育雏料供应的同时,必须满足雏鹅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营养卫生等条件的需要,为雏鹅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1 温度是培育好雏鹅的首要条件,必须掌握合适,温度的高低与雏鹅的体温调节、运动、采食、饮水及饲料的消化吸收等有紧密的联系。温度过低,则雏鹅因畏冷而密集起堆,影响采食和运动,严重时因拥挤互相致死,有的发生感冒、下痢以致死亡。温度过高则影响雏鹅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休质软弱,发育缓慢,也容易感冒或感染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引起啄癖等。育雏时的温度应随育雏的季节、育雏室的条什和种鹅的品种等略有差异。掌握温度的原则是:小群略高、大群略低;弱雏略高、壮雏略低;冷天略高、热天略低;夜间略高、白天略低。温度随雏鹅日龄增加而渐减,可按每周降2℃进行调节,20日龄可降到22~18℃,一般需要人工保温3~4周。 2.2 湿度是保证雏鹅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鹅虽属水禽但怕潮湿,30日龄以内的雏鹅最怕潮湿。俗话说"养鹅无巧,窝干食饱"。如果室内湿度大温度低,雏鹅会:因体内热量大量散发而感寒冷,易引起感冒下痢。如果湿度大温度高,雏鹅体热外散受到抑制,使雏鹅感到闷热,影响体内物质代谢,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也会引起雏鹅疾病。饲喂时要做到饮水不外溢,保持地面和垫草干燥,这是控制舍内湿度,防止雏鹅感冒和下痢的重要措施。 2.3 通风换气是育雏中的重要环节。通风的目的是排㈩室内含有氨和硫化氢等污浊空气,换进新鲜空气,并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若不采取有效的通气措施,有害气体将严重影响雏鹅的健康,使雏鹅体重减轻,抗病能力下降,易发生鹅病,以致造成死亡。通风换气的标准以人进入舍内无闷气感觉以及不刺鼻眼为宜。通风时舍内杜绝间隙风,以免雏鹅受寒感冒。 3 搞好育成期管理,提高种鹅生产性能 3.1 生长发育定型阶段 种鹅在28~120日龄阶段是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需要较高的营养水平,对粗饲料消化能力尚未健全,采用中鹅雏料配方,应以精料为主,代谢能11.3MJ/kg,粗蛋白16%,有条件的可适当喂些鲜嫩青草,保证雏鹅发育完全。在此阶段要注重生长速度、体重和用料标准,使种鹅体质得到充分发育,体质健壮,个体间发育整齐,育成率达到90%以上。 3.2 控制生长促进性成熟阶段 种鹅在120~150日龄时,已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消化机能已健全,生殖系统也迅速发育。为控制性腺早熟,促进骨骼肌肉发育,防止过肥,使种鹅体重适宜,均匀度高,产蛋高峰来的快,种蛋大小整齐,此阶段要采取先紧后宽、先粗后精的限止饲喂方法进行吊架子饲养。蛋白质的需要量由中雏的16%降到12%,提高粗饲料的比例,但不能超过30%,以锻炼种鹅的消化能力。公母鹅要分开饲喂,让公鹅多吃精料,增强体质,提高配种能力,提高种蛋受精力。 3.3 产蛋前准备阶段 种鹅在150~180日龄时,经过一段控制饲养,体质较弱,在产蛋前这一个月要提高营养水平,促进生殖机能早日健全,种鹅料的粗蛋白要达到16.5%,要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喂办法,使种鹅的体制恢复到控制前期的水平。饲喂量一定要逐渐增加,增加过快,会导致种鹅早产蛋和过肥,影响种蛋的质量和受精力。 在产蛋前2~3周时应按照种鹅的品种特点进行组群,使公母鹅彼此亲近。种公鹅必须经过外貌鉴定、生殖器官检查和精液品质检查,符合标准者方可入群,确保种蛋受精率。实行分栏饲养可以提高受精率,每栏以50~150只,饲养密度为2.5~3只/平方米。 3.4 全面搞好产蛋期的管理,提高种鹅的经济效益 搞好产蛋前期的营养和环境管理是种鹅产蛋期的关键,提高饲料营养水平,调整好鹅舍温度、湿度,保证光照13~14h,光照强度以25Lx为好。产蛋期的营养必须达到种鹅的需要,使产蛋率迅速达到高峰。代谢能达到11.3~11.7MJ/kg,粗蛋白达到16.5%~18.0%,必须氨基酸和维生素、矿物质也要达到种鹅标准。如果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将会影响种鹅的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所以在配置日粮时可将维生素和矿物质用量作为安全量,再添加部分需要量,可保证种鹅对维生素的需要,使种鹅在产蛋5~6周后很快达到产蛋高峰。如果这一时期达不到产蛋高峰,则在以后的产蛋中,产蛋量也不可能再得到补偿。 产蛋期要给足饮水,每100只种鹅要有45~60平方米的水面为种鹅提供水上交配的条件,早晚必须给种鹅放水各一次,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为提高种蛋的受精率,降低种公鹅饲养成本,要大力推广种公鹅人工授精技术,可使受精率提高到90%以上。 4 休产期实行人工强制换羽 当种鹅休产并开始换羽时,要采取人工强制换羽的办法,使鹅群达到统一换羽的目的,可使母鹅提前20~30d产蛋。 人工强制换羽分为强制换羽和人工拔羽两个阶段。 强制换羽阶段,先将公母鹅分群饲养,为公鹅提前20~30d换羽打基础。强制换羽时,将日粮改为粗料为主,在保证饮水的情况下,由每天喂一次料逐渐减少到隔天喂一次,3~4d喂一次,使鹅群缺乏营养,体重下降,经过10余天体重减轻1/3左右,在主翼羽和主尾羽出现干枯现象时,恢复日喂料两次,经过3~5d就可以进行人工换羽。 人工拔羽阶段要选择温暖晴天的黄昏时进行。拔羽时先拔主翼羽,副翼羽,后拔尾羽,并可拔腋下绒羽,羽绒要分开保管,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公鹅要比母鹅早20~30d拔羽,保证公鹅在母鹅产蛋前羽毛能全部换完,在配种时有充沛的精力。 拔羽后要加强管理,头几天鹅群实行圈养,不让下水,防止烈日曝晒和雨淋,防止感染。喂料由少到多,由粗到精,逐渐过渡到正常饲料,一周后恢复到正常管理,在主、副翼羽换羽完毕后,即进入产蛋前期的管理,母鹅在产蛋前30~40d恢复到产蛋期的管理水平,促使母鹅群正常产蛋。公鹅加料要比母鹅提前15d,以确保配种时有健康的体质。 在整个强制换羽和恢复产蛋前期,公母鹅始终要分群饲养,要经常检查,细心管理,防止疾病,避免死亡。 5 加强科学管理,搞好防病工作 5.1 把好引种关 合理调整鹅群结构,不但是生产的需要,也是提高繁殖力的需要。种鹅场每年都需要引进雏鹅或种蛋,把好引种关是保证鹅群安全的关键。引进的雏鹅或种蛋必须来自健康高产的种鹅场,雏鹅或种蛋在出场前要按免疫计划搞完小鹅瘟和鹅付粘病的免疫,出场时当地动物监督机构要出具检疫合格证。外引的雏鹅在单独的鹅舍隔离观察20d后,未发现疫病才能在鹅场内实行正常管理。外引的种蛋,除做好孵化消毒外,孵出的种雏也要隔离观察20d,防止发生垂直传播的疫病。 5.2 坚持搞好环境卫生,做好鹅群生产记录 搞好鹅群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要按照鹅群的不同生长阶段,搞好鹅舍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饲养密度的管理。坚持经常打扫鹅舍和运动场,每日定时搞好饲养用具的清洗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和垃圾等,做到环境安静、清洁、干燥、明亮、舒适。 为及时了解生产、指导生产、管好种鹅群,提高经济效益,要逐日观察记录种鹅群的采食量、饮水表现、粪便、精神、活动、呼吸等基本情况,观察记录鹅舍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消毒、防疫等情况。通过总结上述情况可以对鹅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经济损失。通过统计生产记录,可以全面了解种鹅的产蛋数、耗料量、死亡数,及时掌握生产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保证生产的稳定发展。 5.3 制定有效的免疫计划,认真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目前用于预防鹅传染病的疫苗较少,主要是搞好小鹅瘟疫苗和鹅副粘病毒疫苗的接种,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还要注意搞好小鹅流行性感冒、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搞好综合性防疫措施的落实,确保鹅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