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农业网

马铃薯生产及种薯质量控制技术

热度:135℃ 发布时间:2022-11-13 04:33:50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当前,作为种薯生产基地农户或种薯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户,掌握种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对种薯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从马铃薯种植上受益,甘肃省种子管理局为您介绍关于脱毒种薯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及注意事项: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扩繁体系

马铃薯脱毒种薯快速繁育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集中生产基础瓶苗——工业化繁殖原原种——企业高山区扩繁原种——企业(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高山区扩繁合格种薯(一、二级种薯)四级种薯扩繁体系。

(一)微型薯(原原种)生产。微型薯生产是用脱毒苗通过无土栽培,生产出3-18克的无毒小薯的过程。由取得基础种薯生产资质的种薯企业生产。目前,我省从事基础种薯(原原种、原种)生产的企业有40多家,年生产微型薯(原原种)10亿粒以上。

(二)原种生产。原种生产主要由基础种薯生产企业采取防虫网棚和高山隔离的两种方式进行生产。我省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原种扩繁基地生产原种所需的原原种进行补贴,鼓励有资质的种薯生产企业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种薯生产优势区建立原种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定向供应。目前全省建成原种生产基地7万多亩,生产原种13万吨以上。

(三)合格种薯(一、二级种薯)生产。合格种薯主要由取得合格种薯生产资质的企业在高山区生产。目前,全省取得合格种薯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和合作社有60家,生产面积110多万亩,生产脱毒种薯160多万吨。

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一、播种前的质量控制

1.选择种植区域

适宜的种植区域是种薯质量控制的基本条件:高海拔、低积温、无霜期短、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较轻。

2.选地

选择土质疏松的砂壤土,有机质含量高、不易积水、至少3年没有种过马铃薯或茄科作物,交通便利、远离商品薯种植地块、正常年雾天少、土壤PH值6——7,前茬没有使用过任何除草剂。

二、播种时的质量控制

1.种薯处理

把种薯置于10——15℃及保持黑暗条件下,催芽20——30天,待芽长2——3cm时再播种,这种做法可产生较多的茎、大幅度提高结薯率、能够有效地控制大薯率。

切块时剔除病薯、杂薯、内部变色薯块,切刀接触病薯后立即用70%的酒精消毒。切块后用甲霜灵、代森锰锌、托布津、多菌灵等或旱地宝拌种,用量为种薯量的0.1%。切块后立即播种、严禁堆放和拌炕灰。

2.播种

播期:适当晚播,较正常播期晚10——15天,这样生产的种薯比较“年轻”,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和增产潜力。

施肥:控制氮肥的使用,降低大薯率,减少收获时的破皮、损伤,进而减少贮藏过程中水分和腐烂损失,对PH值大于7的地块,应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硝酸铵等,或用石膏、硫磺等进行改良。

隔离:不同级别的种薯分别种植,高代种薯和低代种薯之间应有隔离带。

密度:适当密植,密度为4500——6000株/667㎡,以控制块茎的大小。

三、生长季节的质量控制

1.严格去劣、去杂

在团棵期进行第1次去除杂株、花叶病株、劣株、弱株。在始花期进行第2次去杂,重复*次的操作,这个时期重点去除卷叶病毒株。

2.预防蚜虫发生

在播种时应用15%铁灭克15kg/h㎡,从团棵期开始每7d喷雾1次杀虫剂,持续到植株完全死亡,预防蚜虫的发生,从而控制病毒的传播。

3.田间防治田间贮藏病害

生长季节至少喷施2次内吸性杀菌剂瑞毒霉,第1次在初花期,第2次在盛花末期,不但能够防治晚疫病,而且可以提高块茎的抗病能力,减少贮藏病害,主要是干腐病、软腐病。

4.田间检测

原原种:温室或网棚中,组培苗扦插结束后30——40天,同一生产环境条件下,全部植株目测检查*,目测不能确诊的非正常植株或器官组织应马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

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采用目测检查,种薯每批次至少随机抽检5——10点,每点100株,目测不能确诊的非正常植株或器官组织应马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

整个田间检验过程要求于40天内完成。*次检查在现蕾期至盛花期。第二次检查在收获前30天左右进行。当*次检查指标中任何一项超过允许率的5倍,则停止检查,该地块马铃薯不能作种薯。*次检查任何一项指标超过允许率在5倍以内,可通过种植者拔除病株和混杂株降低比率,第二次检查为*终田间检查结果。

5.杀秧

进入生长后期、块茎膨大期结束,杀秧可使田间病虫害失去寄主,使块茎免受病原菌的感染,减少病毒量,还可以加速块茎表皮木栓化,减少破皮,提高种薯质量。杀秧的方法是把植株压倒,封严土壤裂缝,然后喷施干燥剂克无踪3000ml/h㎡。

6.收获

植株完全死亡后15d开始收获,可减少破皮和腐烂的发生。一是选择晴朗的天气和土壤干爽时进行收获,*限度地减少块茎的破损率。二是收获要彻底、干净,避免大量薯块遗留在土壤中,机械或畜力收获应复收复捡,确保收获干净彻底。三是收获后将薯块就地晾晒2-4h,散发部分水分,使薯皮干燥,以便降低贮藏中的发病率。四是在收获、运输和预贮过程中要注意避雨,防止霉烂。五是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种薯要分别收获,单贮单放,严防混杂。六是薯块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以减少块茎损耗和病菌侵染。

四、贮藏期质量管理

1.入库

一是清杂。贮藏前一个月要将窖内杂物、垃圾彻底清理干净;二是制湿。入窖之前可用水浇窖,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之间;三是通气。入窖前10-15天要将贮藏窖的门、窗、通风孔全部打开,充分通风换气;四是消毒。贮前2周左右,将窖内进行消毒处理,用瑞毒霉、多菌灵、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均匀喷洒窖壁四周,并用石灰水喷洒地面,然后打开窖门和通气孔通风2天以上再贮藏薯块。

2.贮藏

降温:种薯入库后,迅速把堆温降到10——12℃,维持相对湿度90%,提供充足的氧气,保持此条件10——14天,使伤口迅速愈合,这样能减轻干腐病的发生。

维持恒温:逐渐把堆温降到3——4℃,并长时间保持,高于4.5℃干腐病菌开始活动,低于2.5℃会降低种薯的生理活性。

升温:在出库前15——20天,逐渐把温度升至10——12℃以打破种薯休眠。

3.出库

主要目标是控制种薯外观质量,对腐烂的马铃薯要集中深埋。

  • 种植技术推荐
更多+
橡皮树的养殖方法

橡皮树的养殖方法

橡胶树原产于亚马逊森林,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树被运至新加坡,1898年传到马来半岛。橡胶树为高大乔木,有丰富乳汁。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栽植6~8年即可割取胶液,实生树的经济寿命为35~40年,芽接树为15~20年,生长寿命约60年。专用国家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区。制作橡胶的主要原料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就是由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及干燥而制得的。橡皮树的生长习性橡皮树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也稍能耐阴,不耐...

12-29

发财树根部腐烂怎么办?

发财树根部腐烂怎么办?

发财树别称马拉巴栗、中美木棉的,寓意着养此树有发财之意,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在家里种植一棵这样的树,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时间去打理这些植物,因此也会生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发财树根部腐烂怎么办吧!发财树根部腐烂的症状1、叶片变黄:发财树根部腐烂后会阻碍正常的养分和水分的运输,从而引起叶片变黄甚至脱落的情况。2、树皮脱落:发财树根部腐烂的地方出现粘稠分泌物且会出现发霉一样的白毛,附近树皮出现脱落。发财树根部腐烂的原因1、盆内积水:发财树烂根一般都是因为盆土积水所致。盆内积水过多,根...

12-28

红豆杉的养殖方法

红豆杉的养殖方法

红豆杉又名中国红豆杉,是一种红豆杉属的植物。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1994年红豆杉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1、新购盆景养护:新购的红豆杉盆景...

01-04

发财树叶子发黄怎么办?

发财树叶子发黄怎么办?

发财树别称马拉巴栗、瓜栗、鹅掌钱等,寓意着养此树有发财之意,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在家里种植一棵这样的树,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时间去打理这些植物,因此它也会生病,出现叶子发黄等症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发财树叶子发黄怎么办吧。浇水不当【原因】发财树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盆土以湿润为宜,但室内栽培一般盆土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因为浇水时如果不浇透,浇个上湿下干,会影响养分吸收,导致叶色暗淡无光泽,并逐渐由下向上枯黄脱落。【办法】浇水不当导致发财树叶子发黄需要少量浇水并常喷水,以使其逐...

12-28

绿萝吊兰的养殖方法

绿萝吊兰的养殖方法

绿萝原产中美、南美,绿萝藤长数米,节间有气根,随生长年龄的增加,茎增粗,叶片亦越来越大。叶互生,绿色,少数叶片也会略带黄色斑驳,全缘,心形,大型常绿藤本植物,生长于热带地区常攀援生长在雨林的岩石和树干上,可长成巨大的藤本植物。生理特征性喜温暖、潮湿环境,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盆栽绿萝应选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腐叶土,以偏酸性为好。绿萝极耐阴,在室内向阳处即可四季摆放,在光线较暗的室内,应每半月移至光线强的环境中恢复一段时间,否则易使节间增长,叶片变小。绿萝喜湿热的环境,越冬温度不应低于15℃,盆...

01-04

网友评论
评论
发 布

更多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