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农业网

鹿坏死杆菌病的特点和防治

热度:92℃ 发布时间:2025-10-17 17:19:47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黏膜伤口感染引起。临床常见为坏死性病变,有时可转移到肝、肺等脏器形成病灶,发生坏死性肺炎、化脓性肝炎,若治疗不及时,常造成大批死亡,是危害养鹿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1 病原特点    病原为坏死杆菌,主要分为A型和AB型,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长丝状,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已知坏死杆菌至少能产生两种毒素,可引起组织水肿、坏死,还有溶血作用。坏死杆菌严格厌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肠道内,饲养场内尤其多见。坏死杆菌抵抗力不强,加热到100℃约1分钟即可被杀死,用2.5%福尔马林、6%来苏儿10~15分钟也可杀死。    2 流行特点    鹿坏死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临床多见于夏、秋季节。各年龄的鹿均可感染。皮肤损伤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消化道创伤、锯茸的损伤、产道及脐部伤口感染。另外,地面潮湿、气候闷热、饲养管理不善等都会促使坏死杆菌病的发生。    3 临诊特点    患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瘦,卧地。临床常见病变主要发生在四肢,特别是蹄部,表现为化脓、溃疡和坏死。局部先形成脓肿,继而坏死,坏死灶中心凹陷,破溃后流出脓汁及血液,严重时在蹄冠肿胀处流出小米米汤样恶臭脓汁,坏死组织多呈灰黑色或绿色,混有灰白色脓汁,有特殊的恶臭气味。蹄部糜烂坏疽后,病变可向上蔓延到肢体皮下组织,导致掌部甚至关节肿胀、坏死,严重者会形成瘘管。严重病例的蹄部软骨、关节和韧带坏死,蹄壳脱落,蹄部严重变形,成为"大脚鹿"。若病灶转移到内脏,常会导致死亡。    阴雨连绵季节出生的仔鹿,大多从脐部感染引发坏死杆菌病。发病后,仔鹿表现排尿弓腰、精神倦怠、被毛蓬乱。仔细检查脐部,可发现有索状硬结,严重的有拳头大,从脐带处流出灰白色恶臭米汤样脓汁。    4 剖检特点    坏死杆菌病死鹿尸体消瘦,四肢坏死灶明显,其它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灶,患部周围静脉呈紫黑色。胸腔积液,有腥臭气味,内含灰黄色纤维素样渗出物。心包积液,混浊,心包及心肌上有纤维素样渗出物。肺脏呈现坏死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肝脏肿大,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前胃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腹膜呈现广泛性炎症。    5 治疗    对于鹿坏死杆菌病,临床上必须采取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5.1 局部疗法    外部伤口可用3%双氧水冲洗,排净脓汁,必要时要进行开创治疗。清洗完创口后,在创口表面撒布碘仿磺胺粉末(碘仿1份、磺胺粉9份),外面涂布碘仿鱼石脂软膏(碘仿10份、鱼石脂15份、凡士林75份)或涂布碘仿鱼肝油膏剂(碘仿粉剂加鱼肝油调成膏状)。创口扎好绷带,隔1~2天换药1次。病情严重者可用0.25%普鲁卡因20mL、碘胺嘧啶注射液20mL、链霉素100国际单位进行肢蹄部封闭。    5.2全身疗法    可选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四环素、金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10mg的用量,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红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4mg的用量,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2次。复方克拉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量为0.1mL,肌肉或静脉注射,每12小时用药1次。10%磺胺嘧啶钠100~150mg,静脉注射,每天2次。还可肌肉注射链霉素30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40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要连续用药1周,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对食欲不振的患病鹿,投服龙胆末、大黄末、姜酊等健胃剂,能促进食欲、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6 预防原则    6.1搞好消毒    要注意做好定期消毒和不定期消毒工作,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消毒剂可选用3%漂白粉溶液、3%来苏儿、10%~20%的新鲜石灰乳等。新生仔鹿的脐带用5%碘酊消毒。锯茸时也要注意消毒。发现四肢皮肤损伤,必须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让鹿群多晒太阳,也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6.2保持干燥    平时要加强管理,及时清理粪便,铺垫干燥的垫土、垫料,保持鹿舍干燥、清洁。阴雨季节要注意检查房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圈舍内积存雨水。    6.3供足营养    实践证明,钙、磷和维生素缺乏会诱发鹿患坏死杆菌病。因此,一定要让鹿群采食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仔鹿10~15日龄后瘤胃开始发挥作用,可采食少量饲料,应注意补饲青饲料,特别是要注意补饲富含钙、磷的优质青绿饲料。    6.4合理断乳    断乳期的仔鹿最易感染坏死杆菌病,因此,必须加强营养调控,适当增加Vc、VE等具有抗氧化、抗应激作用的物质,喂给全价日粮,做到饲料多样化、适口性好、易消化。要注意搞好饲料和环境的过渡,不要轰赶、鞭打仔鹿,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6.5防止伤害    保持圈舍、运动场地面平整,不喂带尖锐芒刺的饲料。分群或调群时要小心操作,防止踏伤和撞伤。加强配种季节鹿群的管理,防止鹿群因争斗而造成损伤。不到荆棘丛生、高低不平的地方去放牧。注意检查料槽、木桩等有无突出的木刺、铁钉,检查饮水器边沿有无尖锐异物。严禁外来人员入圈参观,防止惊扰鹿群、引起惊慌。    6.6注意隔离    患病鹿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发现有鹿患.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工作。新调进的鹿,入场前要实施检疫,发现病鹿应立即隔离饲养,隔离圈内的用具,严禁与健康圈共用。    6.7做好脚浴    设立脚浴槽,不仅可以预防发病,而且对于蹄部已有病变的鹿也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是:将饮水处设成死胡同,出入口修建一个长2m、与胡同等宽的消毒池,池内放入1%来苏儿水,也可用10%的硫酸铜溶液或3%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液保持在30cm左右深,要求鹿饮水时四肢必须站立在消毒池里,这样就可以在鹿饮水时使蹄部得到较长时间的浸泡消毒。需要注意的是,药液必须及时添加,饮水容器内必须有足够的清水。
  • 养殖技术推荐
更多+
孔雀养殖怎么消毒

孔雀养殖怎么消毒

孔雀舍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及灰尘。以免降低消毒质量。喷雾消毒时,喷口不可直射蓝孔雀,药液浓度和剂量要掌握准确,喷雾程度以地面、墙壁、屋顶均匀湿润和蓝孔雀体表稍湿为宜。水温要适当,防止孔雀受冻感冒。消毒前应关闭所有门窗,喷雾15分钟后要开窗通气,使其尽快干燥。进行育雏室消毒时,事先把室温提高3~4℃,免得因喷雾降温而使雏蓝孔雀挤压致死。种类消毒剂交替使用,每月轮换一次。孔雀群接种弱毒苗前后3天内停止喷雾消毒,以免降低免疫效果。...

12-08

农村沼渣如何养殖蚯蚓?

农村沼渣如何养殖蚯蚓?

农村如何利用沼渣饲养蚯蚓?沼渣养殖蚯蚓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益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沼渣处理沼渣捞出后,摊开沥干2天,然后与20%铡碎稻草、麦秆、树叶、生活垃圾拌匀后平置坑内,厚度20-25厘米。蚯蚓放养应均匀移入蚯蚓,并保持65%湿度。场地管理蚯蚓生活适宜温度为15℃一30℃,高温季节可洒水降温,室外养殖不可曝晒,应有必要蔽阴设施。气温低于12℃时,覆盖稻草保暖,保持65%湿度。经常分堆,将大小蚯蚓分开饲养。防止伤害预防天敌,如水蛭、蟾蜍、蛇、鼠、鸟、蚂蚁、螨等,避免农药、工业废气为害。养殖环境养殖场所...

12-20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喜欢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的疏松土壤中,野生状态下的土元多生活于灶间、墙角、落叶树林下的腐殖质土壤及碎石间,入土深度可达0.5-0.6米。白天入土休息,傍晚开始出来活动、觅食、交配。夜晚7-12时是土元活动的盛期。土元为杂食性动物,喜食多种蔬菜叶、根、茎、花、多种树叶及各类杂粮,也吃动物性残渣、粪便等。野生状态下的土元生长周期为2.5-3年。5-11月为土元的活动期,气温在13℃以下入土休眠,不食不动、抗寒冷,-10℃时仍冻不死。耐高温,40℃时仍热不死,38℃以上吃食减少,不入土,活动频繁。温度在...

12-21

蝇蛆的养殖技术

蝇蛆的养殖技术

蝇蛆的养殖可用砖砌边高为20厘米,面积为1-3平方米的育蛆池, 或用竹木搭架用塑料盘育蛆,一个直径为50厘米的塑料盘可育蛆1.5公斤仅需3公斤麦麸, 养3-4天即可收集利用,养蛆料的来源较广,不同蛆料的成本有所高低,可以合理选择。麦麸营养成份较高,价格也稍高,一般用来繁殖蝇蛆,价格低廉的酒槽、豆渣等可用来作商品蛆的料。如用麦麸作蛆料,一般1公斤麦皮可生产0.4-0.5 公斤蝇蛆(视麦麸的质量而定),使用时需加水抖匀,干湿度以手捏出水,触碰即散为宜。如果用酒槽、豆渣等半干湿料,使用时不必加水即可培养。蝇蛆的...

12-21

孕蝎的识别方法

孕蝎的识别方法

雌蝎交配初期,靠直观识别其怀孕与否,难度较大。交配过后一段时间,只要留心一下,就可看到一个特征:当雌蝎接触雄蝎时,就迅速逃避,即使被雄蝎追上,也拒绝交配,这表明雌蝎已经怀孕。有些雌蝎在第一次交配后,还愿意同雄蝎跳"交配舞",有可能是复交,也有可能是空怀。只有到几个月之后,雌蝎由于受精后的胚胎发育,前腹部逐渐膨大,就比较容易辩认了。...

12-21

网友评论
评论
发 布

更多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