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家畜环境和畜牧工程教学、科研40余载的一位畜牧老兵,近年来在接触猪场建设的实践中,对某些我认为重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从宏观讨论到具体筹划陆续与同行们交流与商榷,此为头一篇,诚恳希望同行批评指正。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们常听到、看到“保护环境”、“清洁生产”、“环境友好”、“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等新名词,这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大趋势,也是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名词虽不同,但它们的核心都是指我们周围、地区、全国乃至整个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它们与
养猪有什么关系?在我们养猪业界的同行中,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在此过程中,一切生产过程都是直接间接利用自然资源生产某种产品,并伴随废弃物的产生。如果资源的利用率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必然会增加所产生的废弃物量,加大环境污染。地球的自然资源大部分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过度地开发利用,就会导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就会导致局部或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在“向大自然开战”、“征服大自然”的年代,人类为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无节制的、甚至是掠夺式的,这种经济发展靠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不考虑产品的反复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资源浪费严重,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资源型开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其后果是导致过度的资源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也带来自然灾害、疫病流行乃至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等等问题。至此人们才意识到为这种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开始注意环境问题,采取亡羊补牢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增长,但由于我们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资源型的,我们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痛代价。我们的资源产出率极低。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煤和水泥量却分别占到了当年全球消耗量的30%和40%,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回顾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历史,不是同样也经历了污染环境和污染后抓治理这样两个过程吗?大自然的惩罚,迫使人们反思历史教训,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提供了条件,使人们提出子“循环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倡导慎重开发利用资源、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可以保障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的目标。这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本国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养猪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已不容我们考虑和选择,建设节约型无污染的生态猪场已成为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摆在我们每个同行面前的,只是认真思考和探索如何实施的问题了。2养猪业现状和决策方向养猪生产投入的是房舍设备、饲料、水、人力、煤电油等能源、疫病防治药械等(都直接或间接消耗资源),产品是种猪、肉猪,废弃物是粪尿污水、恶臭、有害气体、尘埃、微生物(处理利用不当必然严重污染环境)。2.1饲料消耗2003年我国生产工业饲料产品8712万吨;我国生猪存栏数约47001万头,占世界总存栏量的49.3%,猪肉产量4556.6万吨,占世界猪肉总量的47.6%,这两组数字说明,我国粮食和饲料资源紧缺,而饲料的产品效率较低,此外,我国养猪成本中饲料费一般可占到70%―80%。由此可见,提高饲料转化率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约型养猪最具潜力的措施之一。我国规模化养猪比例较小,散养和出栏500头/年以下的小规模养猪约占80%,其商品猪平鞫全群料重比约3.7―4.0,生产效率较高的大中型猪场可达3.2―3.5,而先进国家为3.0。2.2水资源20世纪80年代我国水资源缺口为400亿m3,到现在已接近500亿m3,其中北方地区的缺水量占到2/3,尤其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养猪业是用水大户,按<集约化猪场建设标准)计算,一个存栏5500―6000头(年产万头)(采用干清粪工艺)的猪场,日耗水量155m3,其年耗水量可供750个城市人或1700个农村人全年用水,或相当于工业产值730万元的耗水量。如采用水冲或水泡粪工艺,则日耗水量还要分别增加60m3和150m3。可见,仅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采用干清粪工艺一项措施,每年就可以较另两种工艺分别节约用水2.2万m3和5.5万m3。2.3土地资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0.106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美国的1/6,印度的1/2。而且,现有耕地中有2/3属于中低产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低30%多。随着我国人口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趋严峻。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按一点式密集布局方案建设,场区占地(不计场外道路、绿化等占地)约需3.4―4公顷。全国有相当比例的规模化猪场特别是养殖小区占用的是耕地。因此,今后新建、改扩建猪场或养猪小区应当尽量选择非耕地、非垦荒地建场,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在这些地区或地段建场也会有利于防疫。如果猪场有较宽大的场地面积,采用早期隔离断奶(SEW)工艺“三点式”建场布局方案,则可利用卫生隔离地带种植经济林木、豆科牧草等,既绿化、美化和改善了猪场环境,亦可减少恶臭、粉尘、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就地形成物质循环的生态链,就地消纳粪尿污水等废弃物,实现“零爿瞰”和清洁生产。2.4环境污染防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日产粪约18―20吨,污水日产量因清粪方式不同约为70―200m3(其中含尿约18―20m3)。猪场废弃物主要是粪尿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弃物,是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宝贵资源。但如不加处理利用而排放,则成为周围环境的污染源;反之,如在采取前述综合措施提高资源产品率的同时,使粪尿污水的产生减量化,再经处理无害化后加以利用或循环利用,则既消除了污染又增加了猪场效益。我国存栏猪4.66亿头,每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5个人,而其粪尿B()D5含量相当于13个人;一个万头猪场每年排出氮100―161吨和磷20―33吨,并且猪粪污中还含有大量病菌、寄生虫卵,加之猪场散发的恶臭、有害气体、噪声、粉尘、微生物等,所有这些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会造成严重污染。如20世纪末上海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曾突破1200万吨,远远超过了该市当时工业废渣和生活废弃物的总和。由于我们曾经忽视猪场粪尿污水的处理利用,不仅造成猪场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污染,而且由此带来了猪群健康恶化、生产力降低、产品质量变差等恶果。猪场粪尿污水又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其利用模式应因地制宜。猪粪和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还田,猪粪可高温堆肥后制作活性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现在国内已有多种能有效处理猪粪的设备可供选用。亦可将猪粪适量投入池塘繁殖浮游生物作为鱼的饲料。有条件的场还可将猪粪进行“蝇蛆、
蚯蚓―饲料和肥―田”、“蝇蛆、蚯蚓―饲料和沼―肥―桑―鱼”等更多级的循环利用,或对粪尿污水采用“沼―肥―田”、“沼―肥―桑―鱼”等处理和多级利用等等,这些都是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的可行方法。恶臭、有害气体、噪声、粉尘、微生物等其他猪场散发的废弃物,虽难以或不可回收利用,但可以通过提高资源产品率来减少其产生,并可采用设备和饲养措施(如负压通风在排风口外设屏障、正压通风风管中设过滤消毒装置、使用益生菌、除臭剂等)及种植隔离林带以减少和阻止其向环境排放。3结束语在我国养猪业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下,本文的初衷是试图从思路上与同行们取得我们的养猪业何去何从的共识,即只有建设生态猪场、走节约型、无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之路,才能提高我们养猪的技术含量,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创造更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至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技术细节,我们将在以后陆续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