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椒佳美是美国亲本杂交一代种子。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整齐、健壮、座果能力强、早熟、粗长、果型呈牛角形、果皮黄绿色,有光泽、果直、辣味中等,品质极佳。果长25―35Cm,果径4.2cm左右,单果重100克,最大单果可达180克。耐温性强,抗病性好,丰产稳定,亩产可达6500公斤以上,是目前主栽的首先品种。适宜南北方春秋保护地及露地栽培。...
妙善神椒六号辣椒品种由河北青县神禾种业有限公司开发。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晚熟,植株生长势强,连续结果率高,果实粗羊角形,果长19厘米左右,单果重50~100克,深绿色,肉厚腔小,果面光滑、果条顺直,辣味适中,品质优良,抗病、耐热、耐湿、耐贮运,综合性状均超过湘研十六号。亩产4000~5000公斤。...
京辣2号、京辣8号、都椒一号是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选育的中早熟辣椒新品种。京辣2号:中早熟,植株健壮,分枝能力强,辣味强,果实圆羊角形,果型13-15×1.8厘米,鲜果重20克左右,干椒单果重2-2.5克,嫩果深绿色,成熟果鲜红色,干椒暗红色,光亮,高油脂,辣椒红素含量高。持续坐果率极强,单株坐果可达80个,高抗病毒病和青枯病,抗疫病,是鲜绿椒、红椒、加工干椒多用品种。绿椒亩产3500-5000公斤,红鲜椒产量2500-3000公斤,干椒产量300-350公斤。露地和保护地均可种植。栽培要点:1、按当...
97-50辣椒是由兰州农乐蔬菜研究所选育的早熟一代杂种。该品种株高80厘米,株幅70厘米。节间短,生长势中等,始花节位11节左右。果实长羊角形,纵径约27厘米,横径3.7厘米,深绿色,表面皱褶多,平均单果重40克,果肉厚,果皮薄,味辣,品质佳。低温弱光条件下坐果性好,抗病毒病,耐疫病,前期产量高,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4000公斤左右。适宜北方及南方喜食多皱羊角椒的地区栽培,北方保护地栽培效益尤其显著。该品种早春大棚栽培于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温室育苗,3月中旬定植,每667平方米植3400穴...
特征特性:抗病性强,早熟,早期产量高,结果多集中,丰产性好。植株长势中等,分枝性强紧凑,花密生,株高80-90cm,株幅65cm。果实皱皮长羊角型浅绿色,果长26-28cm,果粗3.6cm,单果重65g,肉质微辣细嫩品质优良。一般亩产量4000kg以上,适宜于露地、保护地栽培,适宜密植。是理想的鲜食早熟辣椒品种。栽培技术要点:适宜于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早春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育苗,元月下旬-2月上旬定植;秋冬茬在7月上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定植。苗龄70天,注意重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kg,油...
辣椒发生枯萎病的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4至0.5千克,视病情连续灌2至3次。也可用40%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茎灌根。...
粤北山区始兴县近年大力发展辣椒生产,种植面积达25000亩,成为该县发展蔬菜生产的龙头产品。但辣椒疫病也逐年趋重,严重时造成大片枯死,果实腐烂,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辣椒疫病已成为发展高产、优质辣椒生产的一大障碍。近年来,该县植保站摸索出一套防治辣椒疫病的技术措施,成功地控制了辣椒疫病的发生危害。辣椒疫病是由疫霉病菌引发的病害,辣椒苗期至成株期的叶、茎、果均可感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腐烂,病部暗绿色,最后呈猝倒状或立枯状死亡。成株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空气潮湿时...
一、埋藏法在贮藏窖或室内,先铺6―9厘米的干沙子,摆放20―30厘米厚的无病、无虫、无机械损伤的辣椒,再铺放9―12厘米的沙子。如此堆放1―3层。也可用筐或木箱装辣椒,离箱、筐上口5―7厘米处覆盖湿润的泥沙。把筐、箱堆4―5层,在最高层覆盖30厘米厚湿润的泥沙。窖或室内保持贮藏适温,可贮藏50―60天。二、窖藏法选土质坚实、地势高燥的地块,挖地下窖。窖壁要坚实,底垫砖块,窖口用塑料薄膜封闭,防止雨淋和冻害。辣椒在窖内的存放形式有:1、筐贮:将挑选好的辣椒放在筐中。筐内垫纸或薄包,装后加盖。将筐堆垛。2、架...
温度管理注意通风降温,白天温度不超过30℃,以23~28℃为宜,夜间温度18~23℃为宜。进入深冬后注意保温,可上二膜保温。肥水管理目前,辣椒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和转色期,应重施催果肥,每亩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千克。结合追肥可浇水,采用小水或滴灌,浇水前喷保护剂,且浇水后注意通风排湿,以防棚内湿度大引起病害。修剪与吊蔓①剪枝。第1次剪枝应在第2茬果采收后进行。此时棚内温度较低,植株处于歇枝期,而且枝繁叶茂影响通风透光,老枝所结果实大多为僵果,因此,应及时剪掉结果后的老弱枝、病虫枝、下垂枝和断裂枝。以后各次剪...
辣椒发生青枯病的病原及发病条件:本病属典型的维管束细菌病害,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地温20至25摄氏度,气温30至35摄氏度,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此外,连作的重茬地或缺钾肥、管理不善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均利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