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豇豆菌核病棚室或露地均有发生,在进入开花结荚阶段,病株基部呈灰白色,致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荚染病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有的长出黑色菌核。【病因】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豇豆田里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上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主要为害茎基部及根部。病部皮层腐烂,表面密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及菜籽状菌核。病株叶片由下向上变黄,枯萎,最后全株死亡。【病因】病菌寄主范围广,除豇豆外,也侵染其他豆科蔬菜,如菜豆、菜用大豆及茄科蔬菜中的番茄、辣椒、茄子等,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萌发产生菌丝进行侵染。高温、时晴时雨,有利菌核萌发。施用氨态氮化肥和土壤呈酸性反应的,易发病。【防治方法】整地时增施消石灰,使土壤呈微碱性反应,可控制病害发生。增施农家有机肥作基肥,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木霉),具有生物防治作...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叶片染病初生赤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斑,直径2~4mm,中央赤褐色略凹陷,周缘浓褐色稍隆起,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布于叶两面;茎或叶柄染病开始也现赤色小点,后扩展为边缘深赤褐色条斑,表皮破裂后形成裂痕;花染病遍生棕褐色小点,扩展后花冠变褐枯萎;荚染病透过荚皮进入种子内,致种皮上出现小红斑。【病因】温湿度对此病影响大,病菌侵入适温20℃,最高30℃,最低1℃。孢子从发芽到侵入,20℃仅8~12小时;5℃则3~4天。湿度需饱和,寄主表面具水膜,孢子才能发芽和侵入、此...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叶片染病初呈赤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周缘赤褐色特明显,病斑中央褪成灰褐色,直径3~8mm,其上密生黑色呈轮纹状排列的小点粒,病情严重时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块,湿度大时,病部破裂穿孔或枯死。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较大斑块,长径5~15mm,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周缘赤褐色,被害茎常枯死折断。荚染病病斑暗褐色,四周黑色,凹陷,严重的荚枯萎,种子瘦小,不成熟,病菌可穿过荚皮侵害种子,致种子表面形成褐色或黑色污斑。茎荚病部也长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病因】生产上未经...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为害叶片、茎和荚果。患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粉斑扩大后融合,叶面可全部被白粉覆盖,后期在粉斑上可见针头大的小黑粒即闭囊壳。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其变形,呈折合、肥肿或皱缩。幼荚变畸形,发育受阻,结实不良。蚕豆白粉病除豌豆白粉病引起的白粉病以外,还有鲍勒束丝壳引起的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荚果,病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多在叶背面,有时形成斑片,消失或近留存,后期在粉斑上长出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变形、肥肿或皱缩,幼荚...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在开花期或接近开花期开始发病,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病叶初呈淡绿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叶缘尤其是叶尖部分常变黑焦枯。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病叶常扭折、弯曲,干枯脱落。病株茎基部有黑褐色病斑,稍凹陷,潮湿时常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茎基部病斑逐渐向上发展,致使茎上部分嫩尖倾斜或下垂,最后整个植株枯死。根系受害,侧根和主根上均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条纹,逐渐发展,可导致主根变黑,皮层腐烂,须根全部坏死并消失。病株根系弱小,极易拔出。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黑。【病因】病...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四棱豆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大小2~6毫米,病斑黄褐色至灰褐色,边缘褐色,四周稍褪绿呈黄绿色,病斑中央褪为白黄色或灰白色,后期病斑背面可见散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因】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防治方法】(1)及时收集病残物烧毁。(2)结合防治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
病虫害图片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生长后期易染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上形成褪绿斑,后变成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扩展后融合成不规则状大斑,直径2~18毫米,有时具黄色圈。严重的波及到茎和荚。【病因】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带病种子长出幼苗,即成病苗,其子叶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高温多雨天气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如桂丰1号。(2)及时将地表残株、落叶、荚皮深埋土中,减少侵染源。(3)合理密植,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通风透气条件,增强抗病力;低洼易涝地...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四棱豆细菌性疫病,又叫火烧病、叶烧病,发生普遍,是四棱豆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危害比较严重。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达20%以上。【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后,从叶缘开始,发展迅速,呈油浸状,如开水烫伤了似的,后呈黄白色干枯。一般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向上扩展,严重时,叶片大量枯死。发病后期,还能危害花冠,被害后,花冠腐烂脱落,若掉落在豆荚上,湿度大时,则豆荚也发病腐烂。【病因】1、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温度在24~32℃,相对湿度85%以上,植株叶表面有水滴或水膜时,利于发病2、发病与...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症状】主要为害花穗,从花蒂侵入,引起花腐,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茸毛或生出灰黄色毛状物,偶见零星黑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因】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四棱豆的花和幼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保护地栽植四棱豆,遇有低温、高湿条件或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放风量不够及日照不足、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和流行。露地四棱豆该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结荚期植株茂密程度、雨日的多少和雨量大小、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