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喷施赤霉素扣棚加温后,植株长出1-2片幼叶时喷10-20×10-6赤霉素,每株喷5毫升药液,间隔1周,按长势强弱可酌情喷2-3次,促进生长发育。二要放蜂促授粉草莓授粉不良易产生畸形果和坐果不整齐,若在棚内放养1-2箱蜜蜂,可明显提高坐果率和减少畸形果的发生。放蜂时间在整个花期进行,放养量以每亩地2只蜂箱为宜,授粉期间棚内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三要适度疏蕾适度疏蕾,可促使单果重增加,果实产量提高,果个大小均匀,成熟期提早,采收期集中,采收次数减少,从而增产增值。草莓以先开放的低级次花结果好,果个大...
所谓无公害草莓,要求鲜果清洁、新鲜、甜酸可口,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低于人体安全食用标准,应符合营养学和医学的双重标准。在目前的条件下,无公害草莓的生产还离不开化学农药,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一、严格选择农药和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五公害草莓生产使用农药应有严格筛选,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有选择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这些农药主要有:杀虫剂:Bt系列,阿维菌素系列,除虫菊酯类,植物提取物类(如苦内脂、辣椒碱等),昆虫激素类(米满、卡死克、抑太保),少数有机磷农药(敌百虫、乐...
外观鲜红俏美的草莓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效益更佳。而凹凸不平、畸形怪状的草莓不但减产较多,且品质低下,种植效益大大下降。畸形果的形状有如鸡冠状的聚合果,有外表坚挺、种子突现果皮的凸起果,有体形较胖的肥胖果,有果尖不红的青嘴果,有果面高低不平的异形果。纵观草莓畸形果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是生态环境不宜,二是栽培管理不善。具体来讲,受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和肥水管理及辅助授粉等因素影响。但从主要因素来看,一是施肥过量,二是湿度过大。草莓对肥料需要量大,对肥料也很敏感,但如果基肥施用量过大,特别是现蕾至开...
1.浇水灌溉不均匀。原因是为了节水和减少大棚湿度,一些农户采用滴灌的方式灌溉,这种方式在灌溉的时候,不会使棚温下降得太快,可减少草莓病害的发生,从而增加草莓的产量。但是,由于水质的原因,到了后期一部分滴口常被堵塞,造成灌溉不均匀,影响到草莓的开花结果和果实膨大。管理措施: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在后期灌溉上,改滴灌为膜下大水漫灌是比较合理的方法。膜下灌溉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揭开两畦之间的薄膜,把喷头直接放到膜下畦沟内,放大水浇足浇透。这种方法灌溉,可以让水从草莓的根底往上导引,减少了因灌水而引起的土壤板结,并...
草莓植株虽喜光,但也有耐荫的特性草莓发育期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光照充足,植株生长良好,光合作用旺盛,同化率高。碳水化合物向果实里提供的多,促进果实膨大,果内糖分积累多,品质好,在温室大棚栽培条件下,经常清除灰尘,提高透光率。草莓抽生匍匐茎,也需在长日照和高温条件下才能形成。花芽则只能在短日照和低温条件下植株才能形成。...
症状 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最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下垂如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病原 为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残...
河北省成安县是草莓种植大县,自1992年引进至今,已栽种20000余亩。成为该县小康建设的支柱产业。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温室(大棚)草莓的栽培面积已占到草莓栽植总面积的90%以上。但是,由于温室特殊的环境,致使草莓的畸形大量发生。1998年春天本人在成安县东魏村和西魏村的调查中发生,越冬茬草莓的畸形果为53%,早春茬草莓的畸形率达到41%。为此,本人与成安县农办逯学义于2001~2003年在成安县东魏村进行试验,在试验温室中,草莓畸形果率降至5%以下。现将其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一、畸形果的类型与发生原因草莓...
1.植物学特征植株大,生长直立而紧凑,平均株高20厘米。叶片大,椭圆形,三出复叶,叶色浓绿,叶柄直立,粗短。每株可抽生5条~7条匍匐茎。每个花序上有1朵~3朵花,两性花,白色。果实前期圆锥形,果顶稍扁,果基部直径4厘米~5厘米,大果型,平均单果重31.2克,最大单果重138克。果实红色,光滑且具明亮的光泽,非常美观。种子黄色,萼片小,向下翻卷。果肉肉质细,橘红色,硬度大,味香,酸甜适口,髓心部分稍有中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3.5%。2.丰产性与抗病性“赛娃”生长健壮,一年可多次成花,花序多,花量大,四季...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2年,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已达到36700公顷,居世界各国之首,年总产量35.7万t,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王玉坤等,2003)。随着栽培模式不断改变和丰香等新草莓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白粉病已成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草莓白粉病的化学防治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特别是腈嘧菌脂的问世,使草莓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化学防治的常规药剂1.1有机硫类杀菌剂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
识别与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可导致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最明显的病症是在匍匐茎和叶柄上产生溃疡状、稍凹陷的病斑,长3~7毫米,黑色,纺锤型或椭圆形。浆果受害后,产生近圆形病斑,浅褐色至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团。该病的病原菌为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病菌在病组织或植株残体内越冬,显蕾期开始在近地面植株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草莓炭疽菌是典型高温性病菌,30℃左右发病严重,在盛夏高温雨季该病易流行。在田间,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流水传播。连作,植株郁闭导致发病严重。药剂防治:可用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