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谷物酸中毒是由饲养管理不严,过食谷物饲料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笔者近10年来用茯苓饮治疗奶山羊82例,治愈80例,治愈率97.56%,治疗黄牛9例,全部治愈。1、病因 主要为过量采食偷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类如玉米、小麦、大麦、糟粕或生(熟)馒头等食物,引起胃内大量乳酸菌发酵,胃液酸度增高,使微生物区系和纤毛虫生理活性降低。2、症状 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减小或废绝,腹围增大,触诊瘤胃胀软,内容物为液体,有明显震荡音,体温38―40℃,呼吸、脉搏加快。严重时出现眼球下陷,血液粘稠,皮肤丧失弹性,尿短少,...
适时采摘 这是成品菇色泽鲜艳的基础香菇烘烤变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烘烤前菇体受伤。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增强菇体对外界压力的抵抗性能,适时采摘就显得非常重要。当菌膜已充分开裂、菌盖成铜锣状卷边时即应采收,采收前2小时不得喷水,采用“旋菇法”采摘,采收后要轻拿轻放,去杂、去柄,随即送就近的脱水房进行脱水。一般从采收到进灶脱水,路程以不超过5公里为好,时间别超过2小时,这样对菇的品质就有保证。掌握温度 这是成品菇形状丰满的关键要想使菇体烘干成形后保持丰满,应创造条件,尽量使香菇组织内部的游离水分子向外扩散和向内扩...
夏季的香菇鲜品,是食用菌市场的紧俏货。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有高温类菌株进入生产,笔者提倡采用水温空调出菇的措施,采用中温菌株,使得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升。主要措施为:一、设施或设备要求栽培设施:普通食用菌大棚,完成春季生产以后,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棚内打扫干净,检查修补棚膜,喷洒适量的药物如百病去无踪等予以灭菌处理。然后,将棚内灌入清水,待水渗下后,在棚内撒施石灰粉,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降温设备:水温空调器既可在夏季进行降温生产,也能在冬季进行升温栽培,一机两用,效果极好。二、菌袋制作基本配方:木屑1...
据老苓农经验,“要想茯苓发,备料十冬腊,正月只能扫尾巴”,因此,目前正是准备种茯苓的时节。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供药用,是―味常用中药,茯苓主产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喜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要求坡度在10-30度左右,土壤为砂质壤土,肥沃,湿润的环境。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长在地下20厘米左右的腐朽的松树根或松树段上。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成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成...
从接种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种后,应及时移入发菌室进行培养。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层,室温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室温可控制在28~30℃,此期菌袋不能翻动,不要通风,遮阳造成暗光。7~10天菌丝生长开始吃料,室温降到26~28℃,每天通风2~3次,7天进行第1次翻堆,即将堆好的菌袋上下、内外调换位置,使每个菌袋都能接受同样条件的管理。翻堆时要轻拿轻放,严防封口损坏和感染杂菌,同时结合翻堆认真检查杂菌污染情况,若发现有星点杂菌出现,用75...
茯苓属于多孔菌科。子实体无柄,平伏贴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厚30―40毫米,初为白色,老后或干后呈浅黄色。管口圆形,多角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蜂窝状,口径0.5―2毫米,深2―3毫米,管壁薄,老时渐变为齿状。茯苓菌核形态不一,有球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长圆形、不规则形等等,其大小重量电很不一致,一般直径10―30厘米,重量为2―3公斤,甚至重达10―60公斤。表面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有厚而坚实稍皱的松皮或多皱的松皮状皮壳。干后皮壳极度皱缩而坚硬。鲜时内部较松软,白色或浅粉红色。...
人工栽培的香菇,菇柄约占子实体重量的30%,直接食用不仅粗韧难嚼,而且不利于消化吸收。但将其加工成松,既具有浓郁的香菇风味,又兼有肉松的质地口感,不仅可单食、配菜,还可作粉肠、馅饼、包子等风味食品的填料。由于香菇松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D和人体所需要的膳食纤维等,故而是较理想的保健食品,对预防小儿佝偻病具有一定的功效。香菇松的制作工艺简单,特别适宜小型企业或家庭制作、经营。原料配方:每100公斤香菇柄,配料分别为:花生油2-3公斤、优质酱油4-6公斤、白糖3-4公斤、黄酒4公斤、粗盐0.6公斤、味精...
菌棒安全越夏管理要点室外越夏。室外阴棚通风好,降温快,因此,利用室外阴棚发菌能有效的减少“烧菌”发生。利用室外阴棚越夏发菌具体采取的措施:一是在阴棚四周搭架种植藤蔓作物如南瓜、莆瓜等,提高遮阴效果;二是在棚顶安装自动旋转自来水喷头或喷雾管,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喷水降温;三是在棚内四周及过道两边挖20厘米宽,30厘米深的相通沟,在沟内放跑马水降温。室内越夏。应采取各种措施降温。一是增加房内四周的遮阴设施;二是在晴天中午前后关闭房内门窗,保持房内阴凉,傍晚要及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散热;三是中午时在房内...
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菌,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人工栽培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因我县一些苓农未掌握关键栽培技术,单纯凭经验栽培,致使产量不稳,甚至大片产区绝收,为此将我县海拔700~1200m的半高山地区推广的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段木准备马尾松、黄山松、赤松等均可栽培茯苓。选用15~20年生,直径12~14cm的中龄树为宜。初冬进九砍树,即农历十冬腊月。砍树后及时剔枝,一般截成1.3~1.5m长的段,下料时再锯成65~75cm长段,以保持断面新鲜,并“去皮留筋“,即每相隔3cm纵向削去一道树皮,深0....
一、原料配方①木屑78%、麦皮20%、石膏粉1%、红糖0.5%、含水量90%,另加少量硫酸钾、碳酸钙。②木屑85%、麦皮13%、红糖0.5%、石膏粉1%、含水量90%,另加少量硫酸钾、碳酸钙。二、菌种制作菌筒制好后,上灶灭菌,在100℃保持16小时以上。按常规配料时绝对不可减少配方中任何一种原料。原料应新鲜无霉变。三、接种接种时间为12月上旬。接种前,将接种室用高锰酸钾7克/立方米、福尔马林13毫升/立方米密封6小时消毒;接种人员也必须经消毒后进入接种室接种,雨天不宜接种。接种完毕后要进行第2次消毒,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