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针菇的菌柄长至13―15厘米,菌盖不超过2厘米时,就要及时采收。若在幼菇尚未完全伸长时采收,产量就低,经济效益就差。如果让菌盖完全展开或向上翘时采收,虽然产量增加,但外形差,品质降低,影响商品价值。所以适时采收,是金针菇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采下的金针菇,可直接投放市场鲜销,或加工成罐头和干制品。...
1.备料。棉籽壳、稻草粉、农作物秸秆粉、木屑等均可作培养料。推荐配方:棉子壳78%、米糠或麸皮20%、食糖1%、石膏粉1%。培养料含水量60%。2.装料。最好选用广口瓶栽培。装料后,将瓶口用牛皮纸和塑料薄膜封严,常压下灭菌处理。3.管理。接种后,放在22℃~25℃温度下培养。可在室内利用床架摆放栽培瓶,经25~32天菌丝体就能长满全瓶。然后,降温至10℃~14℃,继续培养10天左右,即可产生大量的小菇蕾。此时,要去掉瓶盖,放在室内或将菇房窗户用黑布遮挡。瓶要直放,每天喷水1~2次,维持空气相对湿度86%~...
在装袋的过程中,用预先准备好的17厘米×35厘米的塑料袋筒,先用线绳把筒的一头扎好,然后筒内装料18~20厘米,再用线绳扎好筒口,成为两头封闭的料袋。灭菌后进行接种,接种时,分别解开料袋两头扎口,接入菌种,再用线绳把袋口扎好。接种量为5%。接种后的料袋按“井”字形堆积排放床架或地面上进行发菌培养。菌丝长满全袋后,见有少量菇蕾即可适时转入出菇管理。在棚室内设出菇架,将出菇袋袋口向外,分层横放堆积4~5层,撑开塑料筒的袋口,让其两面出菇。出菇期间,使温度保持在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有适度的...
传统栽培金针菇,虽然可收三茬菇,但生物转化率最高只能达到100%,生育期长达95天左右,1年只能循环三个栽培周期,且第3茬菇柄短而粗,易开伞盖,商品质量极差,影响了经济效益。我中心研究的一次性收菇栽培法,生物转化率高达192.60%,栽培周期比传统栽培缩短40天左右,提高经济效益78%,并且菇的株数增多、株柄增高,商品质量大大提高。其技术要点是:1、按照棉籽壳84%、麦麸14%、石膏1%、磷酸二氢钾0.20%、硫酸镁0.25%、多菌灵0.55%的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料水比为1:1.30,拌匀后装入广口瓶(...
纯白色,出菇温度2~17℃,一二潮出菇特别整齐,每袋密密匝匝,柄挺直光滑,根部不粘结,整株洁白晶莹透亮,口感脆嫩。全国各地两年来引种栽培并与当地主要纯白品种对比,总产超过国内任何品种。一般品种一潮菇采收后白霉病发生,2001采收三潮时也不发生白霉病,在众多白色品种中独占优势,2004年已占全国栽培总面积50%,成为市场鲜销和加工出口的主要当家品种,每100公斤干料产鲜菇160公斤左右。...
蘑菇、香菇之类的食用菌,供食用主要部位是菌盖,而金针菇却以菌柄为主,所以菌柄又长又嫩,如黄花菜般的金针菇则为上品。采收时不宜太早或过迟,太早采收,产量低:过迟采收,质量差,因此要掌握适时采收。一般要求菌盖边缘刚离开菌帆开伞度3分左右,菌盖直径1―3厘米,菌柄长度13―15厘米时即可进行采收。采收时,一手抓住菌袋,一手伸入袋内,轻轻地抓住菇丛拔下,菇脚带木屑处要用小刀整齐地切去,残留在培养基上的菇脚要清除干净,表面再轻轻地扒一层,促使下一批现蕾。...
光对金针菇的菌柄生长、菌盖形成、色素合成有着重要作用,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和福建省宁德地区食用菌办公室通过试验对金针菇进行不同颜色塑料薄膜套袋处理,发现不同色光对金针菇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金针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光质要求不同:①菌丝生长阶段,红、黄色光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透明的自然散射光则有抑制作用,蓝、白色光与黑暗中生长速度相近;②子实体生长阶段,透明和蓝色光对子实体原基分化有较强的诱导作用,白色光作用其次,红色光作用最差;③透明光作用下的金针菇产量最高,但品质最差,白色光的产量与质量双佳,红色光则既低...
金针菇栽培方法有熟料栽培和生料栽培两种。一、熟料栽培熟料栽培金针菇,是指将培养料通过常压或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培菌的栽培方法。此法成功率高,出菇整齐,产量高。1、栽培季节利用自然温度栽培金针菇,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金针菇属于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范围7―30℃,最佳23℃;子实体分化发育适应范围3―18℃,以12―13℃生长最好。温度低于3℃菌盖会变成麦芽糖色,并出现畸形菇。人工栽培应以当地自然气温选择。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节接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培养菌丝体。待...
病症:金针菇黑斑病是一种由假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发病后,金针菇菌盖出现椭圆形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初为针尖状,扩大后直径为2~4毫米,边缘整齐,有时菌盖开裂。防治方法: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给菇房洒水时,不可将水直接洒在金针菇子实体上,禁止用冷水喷洒。菇房内的湿度不宜长时间超过90%,要看天气变化洒水,晴天洒水要轻、勤、细,阴雨天要少洒或不洒水。每次洒水后加强通风,然后覆盖地膜。出菇期间室内气温应调为17℃左右。发病后要及时将病菇摘除,并喷洒100~200国际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或漂白粉600倍液进行防治。...
【1】病原菌黑头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假单孢杆菌,属于裂殖菌门、裂殖菌纲。病菌呈杆状,形成白色菌落,革兰染色呈阴性反应。【2】病害症状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病菌一般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子实体被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成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毗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致使浅色菇变为黄色,深色菇转为酱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发出臭味,当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